白癜风治疗费用高吗新华医疗:拟收购英德生物巨额收入无从佐证
《证券市场周刊
红周刊》作者田刚
新华医疗(600587)拟通过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成都英德生物85%的股权,然而公司股票却自4月21日复牌后一度连续下跌,最低收盘价相对增发价打了15%的折扣。对于本次收购,《红周刊》发现,企业拟收购的英德生物对邦和药业4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无法得到佐证。
拟收购公司的巨额收入无法佐证
根据新华医疗披露的英德生物审计报告数据,2013年英德生物的第一大客户为
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对应销售金额高达4110万元,占英德生物全年营业收入的12.88%。英德生物主营生物制药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及工程服务,主营产品和服务就是为生物制药类公司构建生产设备,因此,英德生物对某一客户的销售额,就对应着该公司生产设备类固定资产的增加。这点,对该公司第一大客户邦和药业也不例外。
邦和药业曾经于2012年谋求通过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并于当年9月进行了上市环保核查情况公示,然而却恰逢IPO被暂停,因此公司不得不于2013年7月选择被上海莱士收购,并由上海莱士于2014年1月份发布了最终版的收购报告书。根据披露的邦和药业截至2013年10月的财务数据显示,该公司所拥有的全部机器设备原值不过才4954.06万元,而且累计折旧金额高达2456.46万元,对应资产的成新率仅为50.42%。邦和生物针对其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高达10年,则50%的成新率意味着该公司目前在用的机器设备平均已使用年限高达5年,绝非是新建设备。
可见,英德生物向邦和药业销售的超过4000万元生产设备,在邦和药业2013年10月份的财务数据中还没有得到任何体现,甚至邦和药业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原值,也仅仅与英德生物所披露的2013年一年的建设量相当,这显然是无法匹配的。除非是邦和生物在2013年的最后两个月,借助于上海莱士收购获得巨额配套资金之前,将所拥有的生产设备规模大肆扩张了一倍左右。
然而,这符合常理吗?
值得注意的是,邦和生物还并未跻身于英德生物应收账款主要客户名单当中,这就意味着邦和生物已经支付了绝大部分采购款。但是,邦和生物截止到2013年10月份时,其母公司所拥有的全部货币资金只剩下1963.87万元,在上海莱士的收购报告书中称
目前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融资需求,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求邦和生物支付超过4000万元设备构建款给英德生物,可能吗?
由此可见,英德生物所声称的对邦和药业超过4000万元的巨额销售收入,根本无法得到客户方财务数据的佐证和支持,这自然令人怀疑英德生物的此笔巨额收入是否真实存在?
对质疑岂能敷衍了事?
针对上述疑问,《红周刊》以邮件方式采访了新华医疗董秘季跃相,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这些问题
没有意义
。
红周刊认为,新华医疗所披露的英德生物财务数据违背了正常条件下的经营逻辑。从审计的角度看,新华医疗有义务向公众解释相关质疑,绝不应当仅以一句
没有意义
来搪塞了之。有意思的是,在给新华医疗发了采访邮件之后,连续两次收到该公司的回复邮件,内容均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禁止私自开展批评报道的通报节选,强调
禁止站跨行业、跨领域采访报道,禁止新闻和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
。事实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书记蒋建国在6月19日强调称:
有人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些要求误读为不允许进行批评性报道,事实上我们历来坚决保护正当合法的采访权益,也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红周刊认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行使自己监督权的权利,且《红周刊》内容是定位于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相关报道,绝非是
跨行业
的报道,而在进行相关内容采访时也是基于证券媒体所应负的监督、报道职责基础上的职务行为,并非个人的
私自
行为。同时,红周刊认为,采访本身也起到了沟通之功效,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提出质疑也是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求得真相,以避免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但新华医疗对于的采访却不予理睬,并搬出相关通报节选内容进行回击,这种行为明显缺乏对于社会监督最基本的诚意,这样的公司,值得你信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