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11.25-.10.14),男,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农业高等教育先驱。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
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生平
年11月25日,生于广东省高州县(原茂名县)谢鸡镇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了新高学社,曾不时议论时政,立志科学救国。
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
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继续学习。
年毕业时,适逢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东京留学生为声援中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气愤之余,不思久留,加之那时家境拮据,乃决定辍学回国。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
年,获学士学位,时年36岁。为了出国深造,他前后奋斗了11年。
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经费之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又用卖青草预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梅州市梅县区)、北江(韶关市曲江区)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年,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西迁云南,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便毅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受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在他6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丁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
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从张家口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
年10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的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将中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地域分明、种性清楚的6个稻作带,并指出温度是决定稻作分布的最主要生态因子指标,对指导生产有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将野生稻抗御恶劣环境的种质转育到栽培稻种中,育成的中山1号在生产上应用达半个世纪选育水稻优良品种60多个,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和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论著
丁颖教授一生撰写了多篇水稻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其中《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代表作:《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水稻纯系育种法的研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学》等。
荣誉表彰
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