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来古丁的历史地名是这样得来的,其实高州 [复制链接]

1#

高州市过去是下四府之首,是粵西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因此高州的乡镇发展都有自己的历史过程,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地名传说。

.................................................................................................................................................................................................................................

随着社会建设的需要,政府的行政区域的调整,不少的乡镇已经销失了,有些人连自己的乡镇来历都不清楚,有人问起来,都不知道怎么样回答。宣传家乡,认识高州,今天大家来了解一下,自己的乡镇来历吧?

大坡镇/p>

因大坡墟坐落于镇境北面的大坡岭而取名大坡镇。民国时期为朗韶乡,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先后为茂名县第十三区、大坡区,年设大坡公社,年改大坡区,年12月后为大坡镇。

马贵镇/p>

明代有一李姓人从信宜县钱排迁来此地定居,先派大师骑马勘察。因山路崎岖,马到此地跪下,取名“马跪”,后人雅称为“马贵”。民国时期设马贵东乡、马贵西乡属信宜县。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设马贵公社。年从信宜县划入高州县。年改马贵区,年12月后为马贵镇。

古丁镇:

过去曾是“顾”、“古”、“丁”三个姓氏组织的圩集,用“顾丁”、“古丁”命名,习惯称“古丁”。民国时期设古丁乡,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设古丁公社。年从原属信宜县划入高州县,年改古丁区,年12月后为古丁镇。

深镇镇/p>

年为深镇乡,年设深镇公社。

年从原属信宜县划入高州县,年改为深镇区,年12月后为深镇镇。

平山镇/p>

因镇圩设置平山岭而得名平山镇,民国时期为*塘乡,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为茂名县第十二区,年复*塘乡。

年兴建高州水库时,原镇境内的*塘墟受浸,故迁建于平山岭为镇区,年设平山公社,年改平山区,年12月后为平山镇。

大潮镇p>因镇内地势落差大,每逢下大雨,山洪暴泻如潮,故名大潮。

年设大潮公社,年改为大潮区,年12月改大潮乡,年后为大潮镇。目前已经并入东岸镇。

东岸镇:

因镇区位于河流东岸因河得名,民国时期为东才乡。

年先后为茂名县第七区、东岸区,年设东岸公社,年改东岸区,年12月后为东岸镇。

长坡镇:

镇区地段原是石狗岭下一片长形荒坡,年建高州水库时,原石骨圩受浸迁至现址建圩,故名“长坡圩”。民国时期为石骨乡,~年先后设为茂名县第八区、十九区、石骨区,年复为石骨乡。

年因建高州水库迁至现址并设长坡公社,年改长坡区,年12月后为长坡镇。

曹江镇:

镇内地势低洼,雨季江水如潮,漫淹沿江两旁村庄,形成一条数公里长的槽形江水淹没地带,俗称“槽江”,后称“曹江”。

年为曹江乡,年属茂名县十八区,年设曹江公社,年改曹江区,年12月后为曹江镇。

潭头镇:

丹彰河下游有个被水流冲击而形成的深潭,紧靠这个潭的村庄叫潭头村,镇因村而得名。

年属茂名县十四区,年为潭头乡,年设潭头公社,年改潭头区,年12月后为潭头镇。

大井镇:

因古代此地有个口径2米多宽的天然大水井,故而得名“大井”。

民国时期为清井乡。年先后为茂名县第六区、十四区,年设大井乡,年建大井公社,年改大井区,年12月后为大井镇。

荷花镇:

古时候陵江河畔传统种藕,盛产莲子。夏天,山间田里荷花盛开,层层梯田火红一片,故名红花坡。

清同治年间,称贺(贺与荷谐音)花乡,民国时期沿用原名。年为茂名县十六区,年建木头塘公社,年改为木头塘区,年12月设木头塘镇,年后为荷花镇。

石板镇:

镇内南部塘基头村的冼太庙旁,耸现着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天然大石板,此地因此而得名。

年设石板公社,年改为石板区,年12月后为石板镇。

南塘镇:

古时候,有户人家定居此地时,生有一男孩而无力抚养,为养活小男孩而挖塘养鱼为生,故把此鱼塘取名“男塘”。

清代建集镇时改称南塘,民国时期设南丰乡(南塘、丰垌)。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先后改为茂名县第十四区、南塘区,年设南塘公社,年复为南塘区,年12月后为南塘镇。

镇江镇:

民国时期,社会动乱,民国8年(年),在此建集市时,欲借助“罡星”以“镇反乱”之意,取名“镇罡墟”,故地名亦称“镇罡”。

年为镇罡乡,年设镇罡公社,年改镇江区,年12月后为镇江镇。

沙田镇:

因镇境属沉积盆地,土壤以沙质为主,故名“沙田”。

民国时期设祥莲乡,年先后为茂名县第五区、第十二区,年改为沙田乡,年设沙田公社,年改为沙田区,年12月后为沙田镇。

顿梭镇:

全镇四面环山,形似布梭,故名“顿梭”。

民国时期设沙顿乡,年为茂名县十三区,年设顿梭公社,年改顿梭区,年12月后为顿梭镇,目前已经并入宝光街道办。

泗水镇:

因镇内有4条小河汇集而得名“泗水”。

清末为泗水、杨柏乡,民国时期改为海珊乡。年为泗水乡,年改为茂名县第四区,年分设泗水公社,年改泗水区,年12月后为泗水镇。

祥山镇:

原镇中部有座长山岭,镇因山而名“长山”。

年设长山公社,年改名祥山公社,年设祥山区,年12月为祥山乡,年后为祥山镇。目前已并入石鼓镇。

根子镇:

相传古代,镇内有棵大榕树,树根贯结成洞,可容二三十人。一天下午,突降暴雨夹冰雹,山洪倾泻而下,树下低洼地带顿成汪洋。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躲入树洞里避雨。大雨下了一天一夜,父母四处寻找儿子,最后发现孩子们熟睡在洞里,安然无恙。为纪念树根子保护了命根子(孩子),便将此地取名为“根子”。

民国时期设根子乡,新中国成立之初期沿用原名,改为茂名县第三区,年设根子公社,年设根子区,年12月后为根子镇。

分界镇:

唐代开元时期为保安县,并为高州治。宋代开宝五年(年)保安县并入电白县。明代成化三年(年),电白县治从旧城迁至神电卫后,原保安县部分地域归属茂名县,并以此地为茂名县和电白县的分界线,故名“分界”。

云潭镇:

相传古时候在镇内北部有个大潭,潭中央有块大石坪。每天早上,石坪上空升起一朵祥云,映入潭中,故名云潭。

民国时期设云潭乡,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年设云潭公社,年改云潭区,年12月后为云潭镇。

新垌镇:

明代成化年间,邓氏祖先在此定居,开出良田余亩,称新垌。后于该垌附近兴建一墟,称新垌墟;又在境内设镇,称新垌镇。

民国时期为新垌乡,年为茂名县第一区,年复称新垌乡,年为新垌公社,年为新垌区,年12月后为新垌镇。

谢鸡镇:

相传古代镇内“康”姓独富,引起相邻3个姓氏的妒忌,于是三姓联合建三鸡庙制“糠(康)”,使各姓氏得到均衡发展。为感谢“三鸡”,故而得名“谢鸡”。

新中国成立前后均设谢鸡乡,年改为谢鸡区,年复为谢鸡乡,年9月属超美公社,年为谢鸡区,年12月后为谢鸡镇。

石鼓镇:

高州石鼓圩是茂名地区较大的农贸市场,其经济发展素有“小佛山”之称。

当地人流传着一段民间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座方圆十里的高岭,岭下是一片平原,有名的“黑泥土,瘦出骨,一斗种,割斗一”的大地,农民过着放下禾镰无米煮的悲惨生活。

有一年发大旱灾,用水贵如油,人们三步一拜,九步一跪拜天神,喊着“天公呀,快下雨吧,旱死禾苗饿死人”的泣声,喊声传到南天门,感动了仙人,带着五面金鼓降落在岭上,神仙化作一姑娘要人们选一名诚实、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在岭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击鼓,唤来雨神,禾苗有救,人有水饮,稻谷丰收,六畜兴旺,并在岭边成立集市,赶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火红,这圩市便取名叫金墩。

不久,五面金鼓响声传到当朝的皇帝耳朵里,便派出官兵千里来抢金鼓,那击鼓的小伙子和当地农民操起锄头、扁担同官兵搏斗,保护五面金鼓,最后斗不过皇帝官兵的刀刀枪枪,官兵抢到了金鼓。忽然只听一声巨响,一道强光,把皇帝的官兵烧为灰烬,五面金鼓变成了五块大石,旁边还留下一张石床、石煲、石碗。

六七十年代,建设水利,兴修公路等,把石床,石煲,石碗炸药爆成石块,运去搞建设了,现在只盛下石鼓。

人们为了纪念仙人给人带来的五面金鼓,把此岭叫石鼓岭,把原来的金敦圩改为石鼓圩。

你是哪个镇的?来打个卡吧!

来源:张扬也扬等综合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