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2022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及系列发布成
TUhjnbcbe - 2023/4/8 21:11:00

来源:南早网


  年7月20日,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于线上隆重召开。历经六载,该论坛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本次论坛以“培育新动能争创百强县”为主题,以“1(主论坛)+2(分论坛)”的形式开展。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主论坛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举办。论坛中,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传林发表了《奋进突围谱新篇暨赛迪百强县成果发布》的主题演讲。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中心常务副主席,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革专委会会长张景安作了《创新驱动发展携手共创未来》的专题演讲。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白景明作了《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县域经济投融资环境》的专题演讲。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晓明作了《我国新基建现状发力重点及县域建设的建议》的专题演讲。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鸿和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蔡增永、杨文学、陈思雨分别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县域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与应对方略》《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筑梦美丽家乡》《年县域发展变革十大趋势》《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应重点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长三角分论坛由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举办。论坛以“树立新标杆,共富长三角”为主题,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陶传亮作了《树立新标杆共富长三角暨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发布》专题报告;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孟祺琪作了《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研究解读》专题报告;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副巡视员闫浩作了《江苏省区县经济发展研究》专题报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党组书记、主任郭淑晴作了《长三角一体化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高级咨询师范丽娟、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资深咨询师常蕾分别作了《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县域思考》《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题报告。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广东分论坛由赛迪顾问广州分公司联合深圳赛迪方略举办。论坛以“强动能促协调共奋进”为主题,赛迪顾问广州分公司总经理、深圳赛迪方略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纺纺作了主题为《广东省区县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暨年广东省百强区县》的演讲;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广州市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白国强作了《在乡城联动中探寻县域发展的新路向》专题报告;赛迪顾问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杜聪做了《破解“失速”焦虑,新时期下助力县域工业经济3年倍增的研究与思考》主题演讲;深圳赛迪方略高级咨询师淦馨莹作了《新时期,对口帮扶有效赋能县域乡村振兴的五大路径》的主题演讲;邀请了博罗县、遂溪县等县市介绍先进发展经验。


  一、《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重点内容


  图1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及赛迪百强县榜单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07


  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1、稳中前进: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年,我国县域数量由个减少至个,共计减少个;县域户籍人口数量由万人减少至万人,其占全国人口比例由70.0%减少至63.1%;但县域GDP由24.1万亿元增长至39.2万亿元,是年的1.6倍,占全国GDP比重保持在38%以上;“千亿县”数量由5个增加至年43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亿元增加至.3亿元,约是年的1.8倍,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由个增加至个,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0%左右。


  2、举足轻重:新时期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区域县域数量与经济能级不相匹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举措。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全国近个县(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夯实产业基础再造底座的重要支撑。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二分之一,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三分之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中国促消费、稳投资的有力抓手。中国县域人户分离人口达3.76亿人,占总分离人口的76%,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引擎。同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基础保障。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省份相继出台支持县域发展的规划、改革方案等,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是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年,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0%的土地、7.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9.94%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3、竞争格局:东部领先,中西部潜力大,且强省强县特征明显。年,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5席,中部地区占22席、西部地区占10席,东北地区占3席,其中,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较年分别增加6席和2席。江苏省、浙江省及山东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3席,其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湖北省、河南省、四川省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4、进位争先: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综合实力强方能跻身百强。年排位前进的县域有43个,退位的县域有37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发展高端产业,抢先布局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方能跻身百强或实现百强进位争先,传统路径依赖,转型升级缓慢,只能退步甚至掉队。


  5、千亿引领:“千亿县”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千亿县”数量由年5个增加至年43个,GDP超7万亿元,昆山、江阴、张家港“苏南三小龙”继续领跑。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城市群为基础,呈现出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资源驱动主导模式、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6、工业强县:工业是百强县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保持强劲增长。百强县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0%,高于广东省(9.0%)、江苏省(12.8%)、浙江省(12.9%)和山东省(9.6%),且高于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6%)。县域工业发展需破解“一业独大”“一企独大”、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等问题。


  7、跃升发展:新时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一二三”战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建议:高位统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一个基本目标,即稳定县域GDP占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实施两大战略举措,即分类引导、高质量发展;着眼三大主要发力点,即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定力。


  二、《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研究》重点内容


  图2长三角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及长三角百强县榜单


  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1、长三角县域经济新面貌:长三角县域户籍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约占长三角户籍总人口数量六成;长三角县域GDP稳定增长,占长三角GDP比重相对稳定;长三角县域经济体量结构相对稳定,“千亿县”不断涌现,年增至27个;长三角县域财政实力有所减弱,贡献率下降明显,但住户存款余额稳定增长;从产业增加值看,长三角县域二产、三产主导地位旗鼓相当;从数量上看,长三角六成以上的县域以第三产业为主导;苏州市、无锡市、宁波市的县域工业实力相对较强。


  2、年长三角百强县分布格局特色鲜明:长三角百强县中,江苏省占40席,其全部县(市)均入围;浙江省占38席,占其全部县(市、自治县)的71.7%,安徽省占22席,占其全部县(市)的37.3%。位次1-10名的百强县占6席,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和无锡市;位次11-30名的百强县占11席,其中南通市占4席。浙江省入围百强县的地级市分布相对较均衡。安徽省入围的百强县主要排在30名以后,61-名区段居多。


  3、长三角百强县经济规模跨度大,头雁效应明显。:长三角百强县前十名年的平均GDP为.4亿元,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9亿元,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亿元,平均进出口总额为.6亿元,四大指标分别为后十名的近7倍、5倍、7.5倍、68倍。前十强以不到三省4%的土地面积,集聚三省7%以上的常住人口,创造长三角三省10%以上的GDP。年,长三角百强县前十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安徽省的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江苏省的五分之一,浙江省的四分之一;进出口总额是安徽省的3倍


  4、长三角百强县实体经济支撑强,但发展效益待提升。长三角百强县二产增加值较高,约占GDP比重48%,但其人均GDP、地均GDP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水平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提升长三角百强县发展效益将带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再次跃升。


  5、长三角百强县集聚“小巨人”,但R;D投入待加大:年,苏浙皖三省拥有家,占全国总数的20%以上;其中,江苏省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仅为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小巨人”产出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仅为0.48%,与其工业实力严重不符;浙江省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为家,“小巨人”产出数量居三省首位,其中,宁波的慈溪市是长三角百强县的“小巨人”集聚地;安徽省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为65家,规上工业企业的“小巨人”产出率在三省中最高,为1.05%。;长三角百强县R;D投入水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近五成百强县的R;D投入占GDP比重处于2%-3%之间。


  6、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五大方略:一是精准定位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产业集群;二是聚焦培育“小巨人”,专精化夯实工业之基;三是积极插上数字翅膀,轻量化促进智能转型;四是高效利用生态资源,创新式构筑绿色本底;五是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开放式链接生产要素。


  三、《中国广东区县经济百强研究》重点内容


  图3广东省百强区县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及广东百强区县榜单


  研究重点内容解读:


  1、强市强区强势领跑,潜力区县蓄势待发。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下辖城区包揽榜单前10席位。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作为我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成员,城区综合实力在省内强势领先。年,10强“龙头”城区GDP合计占全省个区县的43.5%,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引领带动作用。此外,依托“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广东省多个区县不断增强现代产业承载能力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展现出深厚的发展潜力。在本次评估中,广州市南沙区、深圳市坪山区、佛山市三水区、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博罗县、湛江市遂溪县和汕尾市陆丰市等区县表现亮眼。


  2、“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珠三角核心区7市拥有48个区县,集中在百强榜头部前30名,其中深圳市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区、越秀区,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珠海市香洲区综合实力领先全省;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7市拥有37个区县,主要集中在百强榜中腰部第40-80名,其中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揭阳市普宁市,湛江市廉江市,汕头市金平区综合实力较强;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拥有37个区县,主要集中在百强榜尾部81名以后,其中清远市清城区、英德市,韶光市武江区,河源市源城区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3、区强县弱两极分化态势十分显著。全省共有62个城区进入百强榜,占全部城区比重为95.4%,仅3个城区未进入百强;38个县(市)入榜,占全部县(市)比重为66.7%,有19个县(市)未入百强。从排名情况来看,榜单前30强中全部都为城区。榜单前50强中,共有37个城区入榜,占比约为74%,13个县(市)入榜,占比仅为26%。尽管广东县域发展整体实力不强,但也有个别县(市)发展水平较为突出,如惠州市博罗县、惠东县,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且惠州市博罗县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市)。未来,广东省各县(市)应立足于资源禀赋,培育特色发展模式,提升县域竞争实力。


  4、“三大梯队”差异化发展特征显著。年广东省百强区县可分为三大梯队,梯队间差异化发展特点较为显著。第一梯队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三个领域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多个城区GDP、R;D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居全省前列,但普遍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短板;第二梯队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维度发展较为均衡,但相较于第一梯队而言,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梯队受限于地形地貌、资源要素等条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民生发展水平偏低,但生态环境位居全省前列。


  5、地区间分项评价结果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方面,珠三角地区区县经济实力领跑全省,前50强中有39个区县位于珠三角地区,其平均GDP达.4亿元;科技创新方面,广深城区创新能力遥遥领先,前5强分别被广州、深圳所包揽,而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整体在科技创新榜单中排名比较落后;社会民生方面,珠三角地区社会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前50位排名中有36席都是位于珠三角地区,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佛山市全部区县皆榜上有名;生态环境方面,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卓著,共24个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县位居前50强,数量占比近5成。


  6、聚焦“四个三”推动广东区县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以“三个围绕”(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围绕培育优质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围绕产业支撑要素,持续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以“三个加大”(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加大配套政策实施精准度,加大科技人才引培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以“三个提升”(提升民生重点领域,投入提升民生治理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以“三个加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强培育发展绿色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及系列发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