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毕业于岭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陈伟玲是茂名市高州市人,年8月1日,她选择加入广东团省委“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回到了故乡茂名市,在化州市文楼镇那楼小学支教。曾经的乡村女孩,如今成为了乡村三尺讲台上的支教老师,以自己的热爱去浇灌孩子们贫瘠的心灵,开出希望之花。
“我小时候做了10年的留守儿童”
陈伟玲出生在茂名高州农村,1岁刚学会走路时,父母就去东莞打工,小伟玲做了10年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她11岁后才回家跟她一起生活。因此,伟玲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心境深有同感。她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说:“无论是茂名还是东莞,农村还是城市,有爸妈在的地方才是家。”
小时候,她就对影像资料里的希望小学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群很年轻的哥哥姐姐,他们青春阳光,有他们的地方,就会给乡村带去无限的希望。“在求学生涯中,我看到偏远山区孩子的求学艰难,初中英语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记载某大山的孩子需要通过绳索才能到达对岸的学校,即便艰难,他们依然勇往直前,这样执着顽强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大学毕业后,听闻广东团省委的“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她并没有过多的犹豫,就毅然选择了报名。她想成为小时候梦想的“超级英雄”,为和自己一样的乡村孩子带去温暖。
担任英语、音乐、体育老师带给孩子阳光自信
化州市文楼镇那楼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里的大人们几乎都外出打工,大多数都是老人们在家里照顾孩子,带孩子读书。第一次到达那楼小学的时候,陈伟玲满怀期待又坐立不安,期待见到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却又害怕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
学校安排陈伟玲负责三年一班的英语兼班主任以及四年一班的英语教学。开学第一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课,陈伟玲连夜备课,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树立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备课的时候,我给所有孩子起了一个英文名,便于教学内容的开展。我觉得,英语课不是刻板地让孩子齐读,更不是只听老师说,而应该是鼓励孩子说。”通过小组竞赛、个人竞技、角色扮演、击鼓传球等游戏方式,伟玲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用英文与老师问好,让学生真正做到把英语融入到生活中去。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那楼小学较难招到老师,更不用说招音体美老师了。陈伟玲在大学时学习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所以擅长弹琴、唱歌、跳舞,除了是一名英语老师,她还是孩子们的音乐、舞蹈以及体育老师。她特别希望孩子们在跳舞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她带着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做律动,跟着音乐玩反应游戏。校园里从一开始的没有歌声,到现在悦耳动听的歌声环绕校园。“一年来,全校个孩子,都学会了3支舞蹈,他们从一开始的腼腆到主动表现自己,从最初的害羞内敛到大胆自信,从不愿说话到积极问好老师,一点一滴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