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如今是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茂名!
茂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荔枝产区,最近可是厉害得上天了!
在昨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和茂名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高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年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将在茂名高州根子文化广场盛大开幕。
借着这个盛事,今天亮节君带您再次回顾一下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看看它是如何将贡品变商品,将果园变乐园,实现产值的飞跃!
项目概况
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位于茂名高州市,其核心区是根子镇,根子镇有着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7万亩,是“国家白糖罂、白腊荔枝生产基地”、“国家荔枝标准化示范区”。
大唐荔乡主要按照“1+5+10”来打造田园综合体,即1个贡园(全省十大古树公园之一),5个不同主题的古荔园(荔枝古诗主题园、状元道、四方园、荔枝文化休闲园、塘壁园)和10个标准示范园和观光示范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电商物流、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态的荔枝产业集聚区和荔枝主题田园综合体。
项目特色
1.以荔枝为核,进行提质升级
根子镇享有“大唐荔乡”“中国荔枝第一镇”美称,但也面临荔枝林地权属碎小,部分荔枝树种植过密,管理技术过于传统守旧,加工粗放等问题。面临这些问题,大唐荔乡进行了以下做法:
成立专业合作社当地政府引导村民成立52个专业合作社,对荔枝进行嫁接换冠,改良荔枝品种,通过学习交流、传授技能,将丰富的荔枝种植技术教给农民。荔枝成熟后进行统一的购销、加工,由合作社实行同一品牌销售。
进行现代化销售为了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大唐荔乡在根子镇建设了电商微商一条街,改变了果农传统代收、直销为主的单一销售渠道,助力了种植户保收增收。同时网销荔枝对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形成品质更高、口感更好的荔枝种植基地。
公司+合作社模式强牌果品公司与高州汇民良品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标准化荔枝种植基地,并引导果农将自有的土地和荔枝入股,使果农变股东,首期已流转土地亩。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租金收入,还可以获得荔枝收益分红、务工薪酬以及电商代理收入。
2.以文化为基,擦亮荔乡名片
茂名荔枝有多年种植历史,在唐代已是贡品。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多年前,古人将新鲜荔枝快马加鞭运到长安给杨贵妃品尝的情景。
基于“大唐荔乡”“千年贡品”的文化底蕴和故事,该项目多角度展现荔枝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推出荔枝主题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发展多业态荔枝产业。以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发掘荔枝文旅资源,强力推进大唐荔乡产业群建设,大力擦亮荔枝产业品牌。
2.以荔枝为媒,邀八方宾客
在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下,高州着力做好“荔枝+旅游”文章,擦亮“大唐荔乡”特色名片,以荔枝会友、以荔枝吟诗、以荔枝促商、以荔枝兴游……作为“千年贡品”的茂名荔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荔枝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大唐荔乡田园综合体打造现代“大贡园”,白墙黛瓦,质朴雅致的民居,推进荔乡风情主题村落建设。
通过荔乡景观环道、贵妃广场、荔枝风情村、荔枝工坊、荔枝物流中心、大唐荔枝广场等配套项目的建立,着力打造“旅游+荔枝”“文化+荔枝”等康养旅游产品,每年吸引旅游人数超过万人次。
3.以品质保障,打好电商品牌
茂名集中全力统一打造“茂名荔枝”区域品牌。为了促进荔枝产业结构调优、品质提升、品牌做特、旅游做旺,高州还实施荔枝品种区域差异化改造工程,在荔枝主产区域布局不同的优良荔枝品种,形成区域特色化。目前,已建立荔枝标准化示范园96个,发展荔枝品种20多个。
每到五六月间荔枝集中上市时,茂名市都会以举办农事节庆活动、电商推介会等形式站台叫卖,并想方设法将区域品牌打响擦亮。
通过荔枝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茂名荔枝的整体种植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时代发展,茂名荔枝已经通过电商畅销全球,动动手指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茂名市已有荔枝龙头企业20家,冷链物流能力25万吨,带动网店多家、微商多家、网络覆盖全国,深受消费者欢迎。
案例总结
1.产业提质升级
田园综合体在确定主导农业产业后,需要根据产业情况进行提质升级,特别是在一产层面,需要打造现代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并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进行统一的生产、加工和运营管理,既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也能在就业、土地流转、分红等多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
2.打好电商品牌
用电商打好农产品品牌不仅仅是打造电商基地、引入电商平台就可以了,还需要有高品质的农产品作为前提和保障,以建设区域品牌为引领,同时也要不间断得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不断刷存在感。
3.挖掘文化内涵
南方大唐荔枝文化打破了唐朝文化圣迹只限于北方的格局,该项目完全可以挖掘杨贵妃、唐朝、荔枝等元素结合“她经济”形成有南方婉约风格大唐文化中心,与北方庄严肃穆的唐文化形成空间上的呼应与功能上的互补。
因此,我们在挖掘在地文化时,需要将在地文化与地方特性联合起来,打造有差异化的农文旅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