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城北,无意间发现一座高大的祠堂,虽然没有艳丽的颜色,但依然被它古朴的气质所吸引。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会馆——遂邑宾兴祠。会馆是我国明清时期由同乡或同业于客地组建的一种社会组织,性质与现代的“商会”类似。明清时期,雷州半岛工商业发展达到巅峰,大量外地移民涌入,商品流通日趋发展,海上航运发达。所以,会馆在明清时期的雷州半岛得到很大的发展。
遂邑宾兴祠的大门遂邑宾兴祠是一座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坐东朝西。门楼高阔,即使过去百年,如今站在大门之下依然可以感受到恢宏的气魄。沿九级方条青石台阶而上,门口两旁硕大的抱鼓石雕工精美,只有岁月在表面留下了一层亮黑的光泽。前厅可见“密檀式”的梁架,这在粤西建筑中非常通用。两边厢房按中轴线布局,地势逐级升高,格局古朴而庄重。庭院内有一颗百年古树,似乎在庄严古屋的周边生出一股生命力。古祠的梁架、墙壁、墀头等局部小构件集中表现了雷州半岛传统的木雕、灰塑、彩绘等传统手工艺。触摸门口的抱鼓石,仿佛辉煌的岁月在指间划过,当年的恢宏气派渐渐在脑海浮现。
门匾“遂邑”即雷州府遂溪县,“宾兴”源于《周礼》,有曰:“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故后人将应试、入学、登科的机构称为“宾兴”。遂邑宾兴祠乃遂溪县在雷州府的同乡会馆,旧时为遂溪县商贾在雷经商、遂溪县学子进雷州府求学考试提供优惠住宿与集会议事之所。据雷州市附城镇高山村《高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庚申科(中式副榜第七名)高其谟及其儿子高连霄,孙子高成桐、高成槐、高成桂等几代人先后捐资祀遂邑宾兴祠,为后世树立了行善办学的楷模。
“宾兴祠”一类建筑主要见诸雷州府、高州府等地。它既扮演了同乡会馆的角色,也具有某种“祠堂”的性质,即供奉捐资者祖先牌位。比如捐资者捐钱,其后代乡会试可得到资助,其先人禄位则供奉于祠内,这充分体现了宾兴祠“助人酬神”的意涵。关于捐钱入祠、禄位排序的原则,“宾兴祠规条碑”曰:入牌位要身家清白并钱预交司事方得安坐,坐次钱均则论爵,爵均则论齿,尤重科甲正途,以后准此。而且,它还规定了宾兴祠的祭期、祭仪、祭品、主祭者的选定及颁胙等事项。
抱鼓石今天的雷州城尚存有三座宾兴祠,除了遂邑宾兴祠,还有海康旧宾兴祠和徐邑宾兴祠。这些宾兴祠的创建,表明了清代雷州府科教文化的兴盛,同样见证了昔日雷州城商旅如织、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岁月沧桑,百年已逝。在时光的流转中,遂邑宾兴祠一直都没有闲置过,且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风貌,是研究清代雷州府科教文化及商业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民国以后,这里变成办学场所,先后成为私塾与学堂。解放后,还办过海康机关幼儿园、雷城四小、红卫小学,年改为附城镇中心小学,现在是附城镇中心幼儿园。
在雷州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遂邑宾兴祠一直扮演着兴盛文教的重要角色,或许也正因如此,人们对古祠的保护并不够好,古祠的部分墙体脱落、木架朽坏、墙壁上的彩画、灰塑都残缺到面目全非,而且住户还在地板、墙壁等地方乱涂乱画。希望有可能修缮一下,毕竟这个祠堂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还不低,也可以让雷州人看到较为完整较为大气的清末祠堂的面貌。
“密檀式”的梁架墙上壁画厢房古树古祠上的杂草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