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翠湖畔的杨文襄公祠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名世五百年,文武经纶,公真不朽;故乡七十里,湖山俎豆,神其来歆。”在安宁温泉的环云岩上,至今还有前清状元袁嘉谷所题“杨文襄公故里”六字,杨文襄公,说的就是明代两度入仕内阁的首辅宰相杨一清。
文采斐然,心系故里的三南居士
杨一清,年12月24日生于广东高州府化州,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晚年自号“三南居士”,汉族,祖籍云南安宁,满腹经纶,年少致仕,18岁便以成化八年(年)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头衔出任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一生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被赞“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盛名远扬,可与唐代名相姚崇相媲美,而杨一清文可治国,武可安邦,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文武兼具官员。
杨一清晚年自号“三南居士”,是因为他常说生在云南、长在湖南、老于江南。云南安宁温泉的正南方一公里许,便是杨阁村,杨一清的故乡就在这里,因为杨一清官居内阁,杨阁村因此得名(今羊角村,康熙高鉁纂《安宁州志》称“羊脚村”)。村落西北毗邻螳螂川,驰名天下的“天下第一汤”温泉在不远处,风景旖旎。过了大小杨柳庄,再沿螳螂川顺水而下,就到杨一清祖居的杨阁村了,这已经到安宁州温泉里面了,螳螂川流到此处,一转身向西奔流,然后又再次扭头向北,形成了一个S形成的河道。
螳螂川中有一块中空的巨大奇石,在水流的冲击性下传出潺潺的声响,从远方听起来仿佛钟响,这就是石淙。石淙有门,能进出,里面有人工雕刻的石桌、长椅各一个,据说这就是杨一清幼时期念书的“宝地”。
成化二十年(公元年),意气风发的杨一清回到云南安宁家乡,祭祖坟、会宗族、立宗盟,这一次的回乡,不仅让以他名字命名的杨阁村名噪一时,更因在螳螂川边看到一片五色石岩雄峙,下有数个岩洞贯通其中,对此美景,流连忘返,将此地命名为“石淙”,从此自号为“石淙”,并建“石淙精舍”自居,又著《温泉游记》,将安宁的温泉和石淙胜景载于文中。又请当时的文坛领袖,同为首辅的李东阳写下《石淙赋》,另一位内阁大学士费宏也写了《石淙辞》,让安宁的奇景,为人津津乐道,一时间,云南安宁温泉名动天下。
今天,来到那片后来被命名为“环云岩”的脚下,看着杨一清之后历代名人的摩崖刻字,不由想起这位杰出的云南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巨大的影响力,也因此感叹这位名震天下的名臣重回故里时的盛况。
天赋卓绝,年少盛名的澧州神童
杨一清出生后,其父杨景给儿子取名“一清”,以符名言“圣人出,黄河清”的意境,希望儿子可以“一清社稷”的愿景积极入世自我勉励。也因中后期的明朝,宦官当权,朝纲败坏,社稷混乱,杨景也希望儿子以唐诗“冰壶见底清”之义,一生清清白白做人。
年幼的杨一清天赋卓绝,过目成诵,两岁时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就能一见不忘,被当时的人们成为“神童”,但父亲杨景并未沉溺于儿子年少盛名的美誉中,他坚信聪明的孩子既是“受之于天”,更是“受之于人”,天赋之外,更需勤勉,每日陪儿子读书学习至深夜,或教吟诗作对,或陪着儿子慢跑朗读诗文,既锻炼身体又熟悉了诗文。
在父亲杨景的严格管教之下,杨一清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博览群书,通读了四书五经,凡经史百家,典章文献无所不看,七岁的时候就能一气呵成写出好文章,八岁已是过目不忘,满腹经纶,被地方长官视为“澧州第一奇童”,十岁时,便因当时的地方官员保举,由地方政府推荐到中央翰林院读书,并未辜负父亲“圣人出,黄河清”的期许。
杨一清作品
十岁的杨一清进入翰林院第一天,就因为神童的美名而引人注目,老师们决定出题考验他,验证杨一清是否是真才实学,便出题:“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答:“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翰林老臣们皆称“此子可教”。
觐见当时的成化皇帝时,皇帝得知杨一清向以“神童”驰誉乡里,也有意试探其才华,亲自试诗赋五篇,杨一清下笔立成,文采斐然,皇帝深为嘉许,又即兴口出一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不假思索脱口而对:“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大悦,称赞说:“滇人善联”,这是云南人第一次被皇帝盛赞,“滇人善联”的美誉,自此流传。
杨一清的才华备受皇帝重视,亲自从内阁择师教之,指定湖南籍状元黎淳作他的导师。黎淳不仅是状元,更是当时朝廷声名卓著的文豪才子,二人情如父子,谊同乡亲,在黎淳的悉心教导下,杨一清的学业得以突飞猛进。
此后,杨一清的经历更是让人叹服,十四岁的杨一清参加乡试时,其父杨景陪同,不知情的人还误以为是杨景参加考试,得知是年仅十四岁的杨一清时,还笑着调侃,不料杨一清乡试摘得第一名,后春闱会试顺遂,十八岁时应试成化八年壬辰科得中进士,被皇帝钦点为中书舍人。
出将入相,四朝元老的一代清官
十八岁的杨一清步入政坛后,便开始了他长达五十余年的致仕之路,经历成化(明英宗)、弘治(明孝宗)、正德(明宪宗)、嘉靖(明世宗)四朝,宦海沉浮,三次出任督抚,执掌西北军务,两度出入内阁,执掌中央,是正德至嘉靖年间不少国家大政的制定者,影响明朝政局数十年之久。一生历任中书舍人、山西提学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都察左都御使、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最后进为首辅内阁大臣,可谓是外则为将,内则为相。
更为人称道的是,杨一清用计铲除了祸害朝纲的宦官刘瑾。当时的正德皇帝不喜朝政,贪玩成性,宦官刘瑾投其所好,深得正德皇帝的宠信,朝政渐渐旁落到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权力大肆敛财,整个明王朝一时乌烟瘴气。杨一清便利用刘瑾与另一个宦官张永的矛盾,说服张永收集刘瑾的罪证,向皇帝检举揭发,正德皇帝大怒,判处刘瑾凌迟,抄了刘瑾的家后,抄出黄金37万公斤,白银万公斤,而明朝亡国时皇宫国库也只有白银万公斤,可见刘瑾的贪婪。可以说,铲除刘瑾这个祸害,肃清朝纲,杨一清功不可没。
杨一清为政通练、性情宽和,处理政务办公上一丝不苟,据史载,他一夜能写10份文书,没有一句废话。而在吏部尚书任上,积极为刘瑾所陷害的官员平反,任人唯贤,并按官员们的不同能力派任,为明朝选出一大批为国家社稷有贡献的朝臣,后又因慧眼识人,选用尚书靳贵,被提拔为少傅、太子太傅。其阐述在京畿内设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织造等扰民事情,皇帝十分重视,后因病乞归,明武宗大力挽留,最后只同意杨一清致仕回乡,不允归田,后来明武宗南巡时专程到杨一清府,与其通宵达旦,君臣欢饮,杨一清适时阐述巡游对老百姓造成的负担,明武宗大受启发,取消江浙等地的巡游。
而他三次担任“总制三边”之职时,潜心研究兵法防务,根据三边地势险恶的特点,修浚墙堑,增设卫所,在防线沿途修筑墩台、暖樵及桥梁,增补兵力,利用流民开发西北边陲,对西北军政机构和官吏队伍进行调整。实战中,杨一清在驰援固原等战斗中,多次出奇制胜,击败敌人。安化王朱寘鐇谋反,也是在杨一清指挥下得以迅速荡平,正因为杨一清屡建奇功,一度被明朝正德皇帝称赞为“明朝郭子仪”。
杨一清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官员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著述,如《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通家杂述》等等,这些著作文采锦绣,逻辑清晰,更在国计民生、整治边防、革除弊政等方面,不仅一针见血的点名弊端,也提出了许多适用的建议,为后来的清朝在吏治、防务等方面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典范,可见杨一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卓越才能。
清朝名臣张廷玉曾在《明史》中称赞杨一清“一清生而隐宫,貌寺人,无子。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人或訾己,反荐扬之。惟晚与璁、萼异,为所轧,不获以恩礼终。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供稿:温泉街道编辑: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