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十二巷”是高州人挥之不去的古老记忆。民间歌手黄华亮专门创作的以“高州九街十二巷”命名的歌曲,以极尽嘻哈Rap的曲风和家乡土语,将高州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对家乡历史文化发展和故土地道美食、旅游、社会风情的无比渴求,在街市中传唱,曾经风靡一时。
其实,“九街十二巷”的称谓,只是一种提法,且在很多老城都有,所谓“九街十二巷”,未必真的只有九条街十二条巷,只是用它来形容街巷之多,城市之大,高州想必也是如此。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高州的“九街十二巷”通常指:大街、后街、北直街、南关街、西关街、集贤街、永镇街、竹栏街、仙桂街、升平街、常平街和勒古巷、天文巷、东升巷、大陵驿巷、乐义巷、马路巷、安荣巷、高第巷、赐宝巷、金刚塘巷、菠萝埗巷、镬耳巷等高州老城区内的街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这些古老的街道,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已经面目全非。
然而,尽管昔日的古朴和苍桑,大部份已经荡然无存,但是透过街边偶然留存的那一块青石和班驳的墙头,古城当年的繁华和历史文化轨迹,仍然依稀可见。
古城老街
中山路是高州城“九街十二巷”之首,东西走向,从西关至东门,全长多米,想必古城当年的规模也就是这么宽阔而已。
中山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名称,应为大街。高州人通常说的“去街”、“出街”,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原为青砖铺砌,民国十九年(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改称中山路,也才改用混凝土构筑。一公里多的街道两旁,青一色的“北衙南商”格局。北边以衙署为中心,府署、道署、镇署、县署、都司署、学宫、考棚一字排开,整整占去街道的三分之一还多。南边几乎全是商铺及少量的书院、住宅。
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使高州城有过不少修葺和改造,以老街为中心的旧城区,一点一点地向四周扩张,使这个号称广东下四府之首的边陲小镇,一度曾经成为广东南路最大的城池。但是,老街的格局始终没有打破,街还是这条街,衙也还是那个衙!以中共高州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核心的党政机关单位仍然是老街的主人。人民会堂、公安局、财政局、高州中学、高州第一小学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然屹立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经风雨,见世面,成为高州人的脊梁。
中山路是高州人的脸面。正是这条并不很长的旧城古道,托起了高州这座千年古城,承载着高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有人都相信,高州老城区的地下,保存有大批开埠以来的历史文物,其中中山路便是一个最重要的地域。坊间传说此街中段,曾出土过一个宋代古钱币窖藏,内有历代钱币4万多枚。在一个不知名的墓葬区内,当地群众收集有墓砖数十万块。某道观内,还曾收藏有宋真宗所赐御书,后因观塌而御书也无所踪。
高州古城,唐贞观八年(年)为潘州治,潘州与高州合并后,为高州治。始后直至民国,一直为州府和地方专员公署所在地。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路见证过惨烈的抗元斗争、明代抗倭斗争、反清起义和抗日救亡运动等;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正是在中山路旁的人民会堂,向全党发布“三讲”教育动员令,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祥地的灵光,为高州的老街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