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之际,回望茂名大地,总有一些地、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感怀,正是有一辈又一辈人的奋斗与付出,我辈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图片高州校区师生在翻土种草的劳动场面(资料图片)
在高州鉴江北岸、观山寺东角的西江坡上,有一所学校——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州校区,其前身是“广东高州师范学校”,简称“高师”。这是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岭南育师摇篮”的一所学校。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优良、特色鲜明、贡献巨大,她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为粤西地区尤其是茂名地区的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让我们走进该校,追寻先辈奋斗的足迹,感受继续前行的力量。
几度沧桑却弦歌不辍
在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高州校区如意门前,有巨石镌刻着“止于至善”四个大字。走进校园,身心便宁静下来,这里没有喧哗、没有车马声,是那么的安静、和谐。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音乐楼、体育馆、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露天文化广场、标准运动场一一展现在眼前,一处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路旁粗壮的大树,充满历史感的海珊堂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道上、操场上、在教学楼上不时迎面走来一些面带笑容的青春年少的面孔,他们是莘莘学子,他日将成为栋梁之才。
在学校行政楼一个小小办公室,学校退休老书记徐永锐和退休工会主席、教师黄岐川向记者讲述了学校的变化与发展,一起回忆了当年的艰苦岁月。徐永锐年调入学校任教至年退休。退休前曾任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党委书记,目睹了学校几十年来的巨变。
学校最早可溯源到明朝万历四十年(年)的墨池书院。年,墨池书院改办为高郡师范学堂;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年,学校更名为茂名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年与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高州师范学校(简称“高师”)。解放初,高师校址在高城中山路东头,学校的专业是普通中师和特师,学生多人,教职员工49人。年,茂名县政府把高师校址迁到北郊西江坡。
年,学校更名为“湛江地区师范学校”;年,再度更名为“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师范学校”;年,复办中师,学校改名为“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是全省18所重点中等师范学校之一。学生免费入学,毕业后由生源地教育部门分配到各学校任公办教师。
年12月,学校并入茂名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更名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招收高中毕业的三年制和初中毕业的五年一贯制的大专师范生,毕业后学校负责指导、推荐就业,毕业生自谋职业。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茂名学院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该校定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年升格转身为独立的“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目前,校内留存的海珊堂是高师深厚历史的见证。这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国民党陆军中将梁华盛(-)所建。他为纪念父亲而筹建了海珊中学,年抗战胜利后,为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设备,在校内兴建海珊堂作为学校礼堂。解放后,海珊中学并入茂名县一中。海珊中学原址,由高师使用,原有校舍,后被高师接收,其中的教室宿舍早已更新,唯有“海珊堂”长久保留。年高师重修“海珊堂”,现在仍继续使用。
烽火岁月中抛洒热血青春
学校早年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烽火岁月,风云变幻,但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培育人才的初衷,师生们并不为艰难和炮火所吓倒,坚守教育阵地,并为革命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师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游击小组成员多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周梦吉、陆士风、钟正书、郑光民、梁德玉、罗淑英等成为党地下工作和革命游击战争的骨干。
民国三十二年(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党员李嘉是学校第一个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次年任茂名妇女工作组长;后参加烧酒起义和南路特委组织的武装起义,英勇就义,年仅28岁。
梁德玉从初中开始就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当时抗日战争爆发,高州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学生争相阅读进步书刊,热心抗日救亡宣传演出。年秋,梁德玉考进了茂名县师范学校,读高师班。《茂名英烈事迹选编——茂名革命史话系列丛书》记载,当时学校有中共地下组织,进步教师多,学生运动很活跃。梁德玉入学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他积极靠拢地下党组织,与共产党人为师为友。
郑光民和钟正书于年考入学校。年秋,梁德玉和李颐年、郑光民、钟正书等同住永镇街千乘书院,朝夕相处,共同阅读进步书报,探讨革命道理。
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主要通过组织读书会等形式进行,当时学校参加读书会的有多人,以郑光民、钟正书所在的班最多,读书会积极推荐会员读《八月的乡村》《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秘密阅读党的文件,还通过演讲、讨论、座谈等形式,让大家加深认识书中讲的革命道理。
后来,梁德玉在领导茂西武装起义时英勇牺牲。李颐年保留了在学校与梁德玉、郑光民、钟正书合照的一张珍贵照片。在照片上分别以A、B、C、D为称,背面写上何其芳先生一句诗:“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共勉。这幅照片曾在茂名展出过。
在战争年代,学校师生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因此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
忆往昔几度峥嵘岁月
在徐永锐印象中,学校师生是如何开展教学与学习的?“当时的老师都是拼命干!”徐永锐说。学校以“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求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按党的教育方针,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培育学生,教书育人。教师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对学生要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举动要成为学生的好榜样。
年,51岁的他成为学校校长,4年后积劳成疾,住院留医。“当年的学生以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高分考进高师,学生资质相当不错,可塑性很强。老师都很拼命,想着要多为国家培养人才、多作贡献。”
黄岐川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进入该校学习,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在校读书时,学校没水没电,男同学要到鉴江河边洗澡,学习时只能点煤油灯。条件是艰苦,但学校文教风气非常浓厚,教师认真负责,学生尊师守纪爱学习,劲头十足,你追我赶,思想又极其淳朴,严守不能谈恋爱的规定,排练节目跳集体舞,男女同学都不敢拉起手。
当时的学生巫昆华也回忆了这一段岁月。巫昆华年考上了高师,入学三个星期了,还不见上课,后来他们知道学校有可能改办师专班。他们就转到了高州县师范学校就读。高州县师坐落在帽岭山下,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校舍简陋,设施跟不上,生活条件更不用说,尤其突出的是缺水。
但这里雄厚的师资力量吸引了他们,他们于是安下心来。教师大多是高师“南迁”过来的老师,又优选了全高州县中学的骨干教师来任教,老师讲课水平一流。有“高州才子”之称的盘广琦老师任教语文,讲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徐永锐老师讲授政治课,理论和时事样样精通;自从跟着黄岐川老师上体育课后,他的体育分数从倒数跃上到中上水平。老师不但水平高,教学也十分认真,学生的作业分量多,老师批改也多,每晚改到12点,甚至1点。
学生学习也很努力,当时国家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需要年轻人好好读书,报效祖国,把学习作为新长征。张海迪、陈景润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常常晚修熄灯后还有很多同学在教室学习。
年,巫昆华毕业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毕业后同学们在各自岗位都颇有建树。他自己也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一步成长为深圳特区的公务员。“这离不开母校的精心培养,校长、老师的谆谆教诲。”
从高师毕业的学生是如此热爱高师,他们说,高师留下他们青春拼搏的印记,是他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是他们寒窗苦读的圣地。高州师范永远是他们温馨的家园!岁月如流逝的河水,洗去了他们的青春芳华,却无法褪去他们浓浓的高师情、师生情、同学情。
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
高师,在茂名市民群众中有非常高的知晓度和知名度,有的父辈几人均从高师毕业,有的以当年不能考上高师为憾事,有的和自己的老师的老师都是高师的校友……
“我年初中毕业,当时高师在我们心中是非常好的学校,分数线甚至超过重点中学,能考上高师的人都是数一数二的。高师毕业后就成为老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市民何先生回忆。
梁女士的父亲从高师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她父辈中还有几人都曾在高师求学,家里是名符其实的教师世家。
在化州某小学任教的陈老师年从高师毕业。在高师三年中,她们和徐永锐师祖的交流很密切。尊称“师祖”,是因为他是她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她的班主任吴玉梅的中学教师邓南华是徐永锐的学生,她另一位班主任蓝嫦的中师老师陈国世也是他的学生,还有一位班主任杨卫的大学老师也是他的学生……
据统计,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人才,这些优秀毕业生为粤西地区尤其是茂名地区的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高师因此被誉为“岭南育师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名师,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有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骨干、教育系统的行政干部。有的通过继续深造,成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在工作中成绩杰出。有的从教师队伍调到党政机关工作,不少人成了党政机关的负责干部。有的从教师队伍转行到新闻战线工作,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也有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下海”经商、办实业、办学校的成功人土……
接续奋斗再谱新华章
现在,学校已升格转身为独立的“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广东省第一所幼教师范高等院校。现有茂名和高州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多人,教授、副教授80多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多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00多人。组建了若干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龙头、艺术教育为特色、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
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发展潜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专插本人数逐年上升。
如今,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正向着“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