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两山”发展指数及全国“两山”百强县排名在浙江发布,通过对年的“两山”建设与转化指数进行排序,高州市以综合指数A+的成绩从全国个县(市)脱颖而出,排全国第20名。
近年来,高州市坚持以“两山”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着重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打造生态产业、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多措并举抓落实,做到既守护一方水土,又兼顾经济发展,可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不断描绘“两山理论”高州生态文明新画卷。
全面建立落实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
高州市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多次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及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保工作,把环保工作各项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把环保工作纳入镇级年度考核范围。同时建立了重点环境问题整改市级领导包抓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经常性带队督查调研,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现场督导。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相辅相成的工作,该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足高州市实际情况,规划先行、源头把控,规划制定了《高州市鉴江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方案》、《高州市小东江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方案》、《高州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高州市白沙河水质提升攻坚方案》、《高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直单位和镇村责任到位的环保责任制度体系,切切实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出成效。
年高州市水环境质量在茂名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全市空气优良率为99.5%(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排在茂名市前列,各项指标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土壤环境稳定。同时,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高州分局获得年全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县级表现突出集体荣誉称号,粤西唯一一个获此殊荣;在第二届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大比武选拔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年获得广东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荣誉称号。
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高州市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个治污”方针,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高州通过实施打偷排、截污水、治养殖、管鱼塘、补好水、建湿地、生态修复等措施,全力推进碧水保卫战。该市域内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无黑臭水体),地表水11个考核断面(国考断面3个,市考断面8个)全部达标,年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通报了茂名地表水质量状况,高州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在茂名各县(市、区)排名第一。目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土建及设备安装已完成,新增日处理量3.5万吨,改造城区老旧污水管网3.35公里。正所谓“民生无小事”,为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年以来,高州先后累计投入资金6.8亿,分步推进全市条自然村水净化设施建设,受到社会群众的广泛好评。
高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推进蓝天保卫战。高州VOCs重点监管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任务完成率达%,10家VOCs重点监管企业已完成整治任务,已按要求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6台淘汰工作,公交电动化比例达到81%。去年,全市空气优良率为99.4%,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为0,均达到上级下达的空气质量指标,空气质量良好,今年1-8月,高州空气优良率为98.5%,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定达标。
土壤污染防控事关城市生态安全,目前高州已完成重点行业和重点工业园区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并且建立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完成涉镉排查工作。该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强化风险管控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高州市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环境风险管控。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高州分局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开展了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散乱污”企业综合执法行动、打击白沙河、小东江高州河段排污违法行为等专项行动,联动执法做好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提前介入调查、案件移送、协调配合等工作,既做到信息共享,也避免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切实提高执法办案效率。年1-9月共检查企业家次,立案查处52宗,发出责改64份,关闭61家“散乱污”企业,54家土法烧炭炭窑(场所)。在处理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疏堵”结合,不搞“一刀切”,依法依规分类别处置,对违反产业政策的依法给予关停取缔,对能通过整改升级改造后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的予以责令限期整改,现场帮扶指导企业整改80次,电话、视频整改34次。
“鉴水碧悠悠,白鹭戏其中”。嬉戏鉴江河畔中的白鹭鸟与在鉴江绿道散步的市民相映成趣,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高州践行“两山”理念取得的成果。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永远在路上。
记者张伍通讯员卢锦建张楚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