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潘茂名,深藏一座城市的功与名
TUhjnbcbe - 2024/2/2 18:53:00
北京有没有准分子治疗白癜风的 http://www.pfzhiliao.com/

文/李晓波

很多人知道中山市的取名来自国父孙中山,却不知道茂名这座城市的得名源自东晋道士潘茂名。

中国城市很少采用人名取名,若非此人影响力很大,一般难以得到认可。

茂名可能是中国最早采用名人命名的一座城市。潘茂名故事与文化在当地民间不胫而走,奠定了该城市的深厚底蕴。

潘茂名是高州根子镇潘坡村人,因距今年代太久,无法获得其详细生卒年份。部分专家根据史料推测潘茂名大约活到七十多岁。

据说人们怀念潘茂名源于其为当地人治愈瘟疫,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其高尚亲民的人格魅力令其精神不朽,是以流传至今仍令人缅怀,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精神力量与文化象征。粤西一些地方设有纪念潘茂名的庙宇,供人祭祀。

因其属于道家,人们对于他的逝去看作是一种“升仙”,日久在民间神化,故被当地人称为“潘仙”。

对于这样一位名人,实际的记录资料相对有限,由清末谭应祥编著的《潘仙全书》,一共两万来字,后来被收录到《神仙通鉴》一书,可视为潘茂名研究文献资料的详本。

总体而言,潘茂名是一个沉醉于修道炼丹、养生研药、治病救人的道士。他推崇道家的思想,追求“清静”,尤其看重一个人的精、气、神,认为练好此“三品”,乃世间最好的良药。

传闻他学艺得道,源自两位道士指点,加之日积月累的实践与参悟,逐渐掌握修道之法、炼丹之道。学成后的潘茂名,自行研究了九转金丹、大小还魂丹用于治病行医。

估计潘茂名研发的丹药,和现代某些中医的中药药丸有一定相似性,无非把药物研发成丸,方便携带与服用。至于能否像孙悟空那样吃了太上老金的仙丹后长生不老,秦始皇投资的徐福研发团队尚未能验证。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曾一度在中国文明中占有极其特别的一席,为中国的科幻色彩增添了不少遐想空间。

实际潘茂名跟现代的民间中医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并非具备特殊技能,不懂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他的那几颗丹药,跟中医的药丸相似,跟西医的胶囊雷同,只是他精通药理,又平易近人,不肯收穷人的看病钱,因此深得大众爱戴。

茂名县的得名,据说是冼太夫人的孙子冯盎大将军,为了纪念潘茂名而提出申报,后经过冼太夫人亲自出面,最终在隋朝把粤西的一个县城定名为茂名。

前面说过,若非一个人非常伟大或影响巨大,很难会将一座城市冠以其名。在资料中显示,正是因为有冼太夫人这样的名门望族协助,朝廷才会重视,给予足够的面子,审批同意。

如果没有冼太夫人出面,单靠本地人民或地方官向上申报,则不会获得这样的效果。

有趣的是,茂名之名的得来,在历史资料上并没有太确凿的证据。另有文化人提出,潘茂名原本叫做潘茂,后来陆续在较早的资料中出现潘茂希、潘茂古这样的记载,唯独没有出现“潘茂名”。

而流传茂名城市取自道士名字的时期,恰好是道家相对兴盛的时期。

为了令这座城市具有更深厚的底蕴与魅力,人们有意将城市品牌故事与潘仙挂钩,从而迎合当时正在发展的道家文化,同时又把冼太夫人这样的名流写进故事里,让茂名的凝聚力更加坚实。

只是有一点困惑,高州以前亦叫潘州,结合茂名一市,刚好取潘茂名的姓与名定名两个城市,若茂名城并非出自潘仙,潘州的得名需作合理解释。

有学者认为,茂名城市起名最初取自“茂名水”,也则鉴江支流所属水段,那个江流区段被古代当地人称为茂名水。后来城市重新定名,就取此水为名。

因为茂名与潘茂二者名字皆带“茂”字,于是后人为了彰显当地文化的丰富性,遂在此大作文章。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研究看法。但非常具有颠覆性与启发性。

事实上,潘茂名这个人的相关资料非常含糊,无法证明其人的真实与虚构二者的界限。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关于潘茂名的事迹,都是隔了上千年后,后人进行编撰的,加之潘茂名并未留下任何书籍著作,难以确保后人所写就是准确描述。

是以,以上观点,我觉得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潘茂名所处的时期,是岭南另一名知名道士葛洪所在的时期。当时学道之风颇盛,道家学派逐渐在岭南地区兴起,影响着岭南各地。时至今日,粤西地区大部分庙宇都以道家神仙为主,远超佛家的佛子罗汉,足见其下沉的影响力之大。

尽然不能确定茂名起名源自哪一个版本,但足以说明一点,潘茂名思想,对粤西道家的思想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和意义。

潘茂名的大名,比不上孙中山。因此人们听到中山市会想起孙中山,听到茂名不一定会想起潘茂名。

作为茂名人,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文化沉淀还不够,我们的宣传报道还不够?

道家神仙传说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其延伸变化亦非常具有可塑性,为什么反而在潘仙故事方面缺少创造性呢?

既然确立了潘仙取名的定位,完全可以在此多下功夫,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度耕耘与宣传。

古典武侠《三侠五义》捧红了开封府,神话小说《西游记》捧红了花果山,新派武侠《射雕英雄传》捧红了桃花岛。

若我们需要体现城市文化魅力,体现城市文化深度,在潘茂名文化开发上,可谓有现成可取,只需要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相应的创新,便可以创造出属于本土的文化艺术形态,提升城市传播力的同时,又涵养了本土的文化发展。

粤西的很多历史文化之所以少为人知,实则是因为缺乏重视本土文化的远见眼光与挖掘技巧。

拿港式文化来说,他们可以将本土的警匪、都市题材反复推出,多年来讲来讲去都是雷同的主题,但每次都能讲出新意。推出了一系列包括《英雄本色》、《监狱风云》、《无间道》、《寒战》、《使徒行者》、《无双》等优良作品,实则上他们的取材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汲养与灵感,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上进行了新的加工与调整,却始终有着一股港味,特征鲜明,令人回味。

再说西安这样的古都,具有众多古城,其聚焦点始终不离秦王兵马俑、十三朝古都这样的“城设”。说起西安,外地人会自然而然想起古长安、秦始皇、兵马俑这些代名词。

而说到茂名,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潘茂名、冼太夫人。距离拉开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文化传播力,无法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IP。

当然,二线城市比不上一线城市,三线城市比不上二线城市。但我们可以在基本文化战略上逐步覆盖应有的关键点,不至于让一个城市在文化精神上显得太过空虚与空洞。

踞守本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深度创新本土文化,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尊的体现。茂名的魅力最终要落实到点滴的文化拾遗上,最后作一首以茂名为主题的打油诗结尾:

晋仙修成济疫难,

力士幸情荐佳品。

假有异客醉美妃,

不知潘州与茂名。

参考文献:

1、梁基毅《济世良医潘茂名》

2、钱源初刘正刚《茂名县得名解释的历史演变研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茂名,深藏一座城市的功与名